母豬不同生理階段的營養需求及精準調控(1) _ 播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xcacqgecis

母豬不同生理階段的營養需求及精準調控(1)

2025-05-30       

母豬在不同生理階段的營養需求差異很大,科學調控營養是保障繁殖性能、仔豬健康和生産效益的關鍵。母豬一般分為後備期、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後期、哺乳期、空懷期等幾個生理階段。

一、後備母豬(30kg-初配)營養需求及精準調控

30kg-初配階段的母豬營養需求與精準調控是确保其骨骼、肌肉、生殖系統正常發育的關鍵,直接影響初配後的繁殖性能。其核心需求是骨骼發育和生殖系統成熟。

(一)核心營養需求

1.能量:代謝能(ME)12.5-13.5 MJ/kg,日攝入量随體重增加逐步提升(30-60kg階段:5-7 MJ/d;60kg-初配:8-10 MJ/d)。飼料配方以玉米、小麥等碳水化合物為主,避免高脂肪添加,防止過肥。

2.蛋白質與氨基酸:粗蛋白(CP)16%-18%,重點平衡氨基酸;賴氨酸(Lys)0.8%-1.0%、蘇氨酸(Thr)與色氨酸(Trp)分别占賴氨酸的65%與20%。飼料配方中以豆粕、魚粉提供優質蛋白,合成氨基酸(如L-賴氨酸)精準補充。

3.礦物質:鈣(Ca)0.7-0.9%,磷(P)0.6-0.7%,鈣磷比1.2:1,避免骨骼發育異常;有機鋅100-150 mg/kg、有機硒0.3-0.5 mg/kg,以提升免疫力,改善子宮容積。

4.維生素:維生素A5000-8000 IU/kg,促進卵巢發育;維生素E50-100 IU/kg,抗氧化,改善卵母細胞質量;生物素0.3mg/kg,預防肢蹄病;葉酸2-5 mg/kg,降低胚胎早期死亡風險。

(二)精準調控策略

1.分階段動态飼喂

30-60kg:高蛋白(18%)、适度能量,促進肌肉生長;

60kg-初配:蛋白降至16%,能量提升,同步控制背膘(P2點12-16mm)。

2.背膘厚監測與反饋

每月超聲波測定背膘(P2點),調整日糧:膘厚<12mm增加能量10-15%;膘厚>18mm限飼至自由采食量80%,或改用低GI原料(大麥替代部分玉米),添加L-肉堿(50 mg/kg)促進脂肪代謝。

3.生殖營養強化

配種前14d短期優飼(ME增加20%,如添加1kg/d哺乳料),刺激促性腺激素分泌,提高排卵數2-3個;添加β-胡蘿蔔素(200 mg/d)改善卵泡質量;添加共轭亞油酸(CLA 1%)調節脂肪代謝。如果初情期延遲,補充維生素D3(2000 IU/kg)促進性成熟,并增加運動量(每天驅趕30min)。

4.控制抗營養因子

使用複合酶制劑(木聚糖酶+植酸酶)提高磷利用率15%;添加優質黴菌毒素吸附與降解劑,降低黃曲黴毒素B1毒性。

5.動态優化方案

結合定期血檢(檢測鈣、磷、維生素水平)和繁殖激素監測(FSH、LH脈沖頻率),動态調整營養與管理方案。

6.加強環境管理

空間密度:>1.5 m²/頭(100kg體重),減少應激;光照調控:16h光照(200 lux),刺激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溫度控制:18-22℃(每升高5℃采食量下降10%,需調整營養濃度)。

後備母豬營養調控需以同時關注生長與繁殖為核心,定期評估體況評分并調整飼喂方案,加上環境管理協同,可實現後備母豬初配體重達标(135-150kg)、體況适宜(背膘16±2mm),顯著提高首胎産活仔數(提升1.5-2/窩)。

二、妊娠早期(配種-30天)營養需求及精準調控

妊娠早期(配種-30天)是胚胎發育關鍵期,受精卵着床(配種後13-14d)及器官分化階段,營養過剩或缺乏均可能導緻胚胎死亡。而母豬處于“代謝低耗期”與激素調節敏感期,營養主要用于維持自身和胚胎存活,而非快速增重;孕酮水平升高,需避免應激幹擾内分泌平衡。因此,該階段的營養調控對胚胎着床、胎盤發育及後續繁殖性能至關重要,采食量過高降低胚胎存活率,調控要點是限飼。

(一)核心營養需求

1. 能量:根據背膘調整代謝能(ME)23.04-27.24MJ/d。過高能量(如>29MJ/d)會降低孕酮水平,增加胚胎死亡率;能量過低則導緻母豬分解自身脂肪,影響胚胎發育。采用低能量高纖維日糧(如麸皮、甜菜粕),延長飽腹感,減少代謝應激。

2. 蛋白質與氨基酸:粗蛋白(CP)12%-14%,過高(>16%)導緻氨濃度升高,影響胚胎着床;賴氨酸(Lys)日需量5-6g(總Lys 0.6%-0.7%),支持胎盤形成;賴氨酸(Lys)、蘇氨酸(Thr)和色氨酸(Trp)比例為100:65:20,以調節腸道健康和免疫功能。

3. 礦物質:鈣0.8%-1.0%,磷0.6%-0.7%,鈣磷比1.5:1。鈣磷不足會導緻骨骼儲備消耗,影響後期泌乳。

4.微量元素:硒(Se)0.3 mg/kg(有機硒更優),與維生素E協同抗氧化;鋅(Zn)100 mg/kg,支持胚胎細胞分裂。

5.維生素:葉酸2-5 mg/kg,降低胚胎神經管缺陷風險;維生素E50-80 IU/kg,聯合硒減少氧化應激;生物素(維生素H)0.3-0.5 mg/kg,改善蹄部健康,降低早期流産率;膽堿1,000-1,500 mg/kg,促進脂代謝和細胞膜完整性。

6. 膳食纖維:中性洗滌纖維NDF 8%-12%,來源包括麥麸、苜蓿草粉,調節腸道蠕動,減少便秘,穩定血糖。

7.保證清潔飲水(流速≥2 L/min),缺水可導緻便秘和代謝紊亂。

(二)精準調控策略

1. 分階段飼喂管理

配種後0-3d限飼至1.8-2.2 kg/d,減少胰島素波動,促進孕酮分泌。

配種後4-30d逐步增加至2.2-2.5 kg/d,根據背膘調整(理想背膘厚度:16-18 mm)。妊娠前30d過量飼喂會導緻胚胎死亡率升高,需嚴格控制能量。

2. 動态監測與調整

背膘監測:配種後7d、30d各測一次,每增減1mm背膘調整飼喂量0.3 kg/d。

血液指标分析:檢測孕酮、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指導能量調整。

3. 飼料配方優化

低澱粉高纖維:用大麥、燕麥替代部分玉米,控制血糖波動。

功能性添加劑:益生菌(乳酸菌、芽孢杆菌等)或使用生物發酵飼料,改善腸道菌群,減少内毒素;中草藥提取物(黃芪多糖、綠原酸)增強免疫,抗應激。

初産母豬與經産母豬分開管理,初産母豬需額外增加10%氨基酸和礦物質。

4. 環境與應激控制

溫度保持18-22℃,高溫(>28℃)時添加維生素C(200 mg/kg)緩解熱應激;每日16h光照(100-150 lux),促進激素分泌;配種後7d内避免轉群、免疫等操作,适當減少移動。

5. 精準飼喂技術

電子飼喂站:根據個體體重、背膘數據自動調整投喂量。

液态飼喂系統: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粉塵應激。

妊娠早期營養調控需以穩定内分泌、支持胚胎存活為核心,通過低能量、高纖維、精準氨基酸平衡的日糧,結合環境控制和個體化飼喂,提高胚胎着床率和母豬生産性能。建議規模化豬場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定期進行營養評估與配方優化。

power by 福利视频网址 2025-11-21 01: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