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圓環病毒病與僞狂犬病混合感染的診治報告 _ 播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giivvozcva

豬圓環病毒病與僞狂犬病混合感染的診治報告

2024-04-30       

近年來,豬圓環病毒2型 (PCV-2)感染在國内豬場普遍存在,目前3型感染病例也已顯現,是導緻免疫抑制的“元兇”,從而加大了豬僞狂犬病等病毒性疫病的雙重感染或多重感染機率,使病情也變得更趨複雜,給診治帶來很大難度,對養豬業危害甚大。現将某養豬場發生的圓環病毒病與僞狂犬病混合感染的診治情況介紹于下,供大家參考。

一、發病情況與臨床症狀

從去年秋季開始,某養豬場飼養的母豬不斷出現早産、流産、産仔成活率低和屢配不孕等現象,目前情勢發展越來越嚴重,并逐漸波及大部分能繁母豬,其臨床表現大同小異,場主叫診後筆者緊急趕到該場。

據了解,該場現存欄生豬423頭,其中能繁母豬53頭。種公豬2頭。入冬以來,已有18多頭經産母豬發生早産、流産現象,且在已産仔的15頭母豬所生仔中,均不同程度出現弱仔、死胎、木乃伊胎;生産15窩中共有活仔162頭,産後7天内弱仔死亡34頭、兩周内死亡17頭,死亡率高達31%。

臨床檢查發現,能繁殖母豬普遍精神萎靡,被毛幹枯,眼睑下垂,目光暗淡,面部髒污,食欲下降;部分病豬體溫升高,糞便幹硬,尿少色黃,常呆立于牆角,懶得照料所産仔豬;多窩初生仔豬,整窩拉稀,糞便呈黃色水樣狀态;種公豬則出現睾丸腫脹及逐漸萎縮現象。

發病嚴重的哺乳仔豬,體溫升高至41-42℃,呈稽留熱,食欲廢絕,形體消瘦,大部分伴有明顯的神經症狀,或昏睡或震顫,共濟失調,無目标前進、後退或轉圈運動;瀕死前極度煩躁,興奮尖叫,呼吸加快,繼而出現肌肉痙攣,四肢麻痹,有的倒地側卧,有的四肢呈劃水狀态,最後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斷奶前後仔豬及進入保育階段的發病豬精神沉郁,體溫升高,食欲減退,生長遲緩,大部分伴有呼吸困難、咳嗽流涕、腹瀉下痢等症狀;患病比較嚴重者呈現消瘦與貧血,被毛粗亂,皮膚蒼白,大部分弓腰努背,脊梁如刀;有的在耳部、腹部可見出血性紫紅色斑塊,部分豬肌肉震顫,後肢無力,行走搖晃;更嚴重者不僅出現神經症狀,而且伴有血尿血便,不過,發病率和死亡率低于新生仔豬。

二、病理剖檢與實驗室确診

剖檢病豬可見,耳根、腹下和四肢内側皮膚有片狀紫紅色斑塊;全身淋巴結充血腫大,尤以腹股溝淺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明顯;扁桃體壞死、化膿,鼻腔、喉、氣管和支氣管充血、水腫,并有大量泡沫性液體;肺髒充血、出血,表面有灰褐色的壞死斑點,肺組織變性,間質增寬;肝髒腫脹,并有針尖至黃豆大的灰白或灰黃色壞死竈;腎髒腫大,表面和切面點狀出血明顯;脾髒有少量出血點;腸道内有黃色内容物,腸黏膜糜爛,部分從空腸至結腸有出血點;神經症狀明顯的仔豬,可見腦膜明顯充血、水腫,腦脊髓液增多;組織學檢查,在腦神經細胞、鼻咽黏膜、脾及淋巴結的淋巴細胞内可見核内嗜酸性包涵體和出血性炎症,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

根據臨床症狀,結合流行病學,懷疑為豬圓環病毒病與僞狂犬病混合感染。為了進一步确診,随即分别采集經産母豬、仔豬、保育豬生物學病料送實驗室通過病毒分離、抗體檢測、鑒别診斷,從而确診本場病例為豬僞狂犬病、圓環病毒病的混合感染。

三、發病機理與流行病學

僞狂犬病是由僞狂犬病毒引起的多種動物共患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在全世界廣泛分布,長期流行不絕,發病死亡率高。近年來,沉寂多年的豬僞狂犬病毒卷土重來,并迅速蔓延,導緻陽性豬場愈來愈多。

豬僞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病豬、帶毒豬以及帶毒鼠類為本病的重要傳染源。豬僞狂犬病由疱疹病毒I型僞狂犬病毒(PRV)引起,在豬場主要通過已感染豬排毒而傳給健康豬,病毒主要通過鼻分泌物傳播,同時也可能通過乳汁和精液傳播;另外,被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員和器具在傳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豬感染僞狂犬病毒後,将會終身帶毒,并在外界因素刺激下,不斷向外排毒,導緻豬僞狂犬病再次流行;其臨床表現主要取決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強弱和感染量以及感染豬的日齡。特别是症狀輕重與因日齡不同存在極大的差異。

對于母豬可造成繁殖障礙,導緻流産、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種公豬感染會造成不育,喪失種用能力;對于新生仔豬,可引起腹瀉、嘔吐,并伴發運動失調等神經症狀,一旦感染往往會形成群體發病,并造成大批急性死亡,其中兩周齡内仔豬發病死亡率高達100%,斷奶仔豬發病率可達40%,死亡率20%左右;對于成年育肥豬一般呈隐性感染,可引起呼吸困難,生長停滞,增重緩慢,經濟效益下降;同時,豬僞狂犬病也是豬呼吸系統疾病綜合征(PRDC)的重要原發性病原。

豬圓環病毒病是由豬圓環病毒2型 (PCV-2)引起的一種豬的多系統功能障礙性疫病,臨床上以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為主要特征。

四、緊急防控與治療措施

由于該場群體發病,母豬産仔成活率低,新生仔豬死亡率高,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入場後一邊進一步确診,一邊立即采取消毒、隔離、緊急免疫接種、對症施治等措施,同時,加強飼養管理和清潔衛生工作,在較短時間内控制了病情,并對後續開展僞狂犬病淨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緊急接種豬僞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以控制病情發展。

2、抗病毒,減緩應激,補充營養,降低死亡率。

3、對呼吸困難、神經症狀明顯的病豬,肌注複方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每天1次,連用3-5 天,用量為0.1毫升/公斤;同時在飼料飲水中添加藥物。

4、對體表出血性紅斑、關節腫脹、伴有腹瀉、血痢、血尿嚴重的患豬,肌注10%鹽酸林可黴素注射液,用量0.2毫升/公斤體重,每天1次,連用3-5天;在飼料飲水中添加藥物。

5、對出現流産、早産、死胎嚴重和産後1~3 天仔豬發病率高且伴有典型神經與腹瀉症狀的母豬進行淘汰淨化;對已完全康複的育肥豬進行采血,在無菌條件下分離血清,給新生仔豬每頭注射1 毫升、發病仔豬每頭注射3~5毫升,每天2次,連用3天,使仔豬死亡率明顯降低。

根據不同病情,采用上述綜合措施後,7天左右病情得到控制,仔豬死亡逐漸停止,一個月左右基本穩定,兩個月之後在後續檢測、隔離、淘汰、淨化措施幹預下逐漸恢複正常。

五、診療體會與預防淨化

豬僞狂犬病和圓環病毒病均是嚴重危害養豬業的重大疫病,近年來在各豬場不僅野毒存在、陽性率居高不下,而且毒株發生變異,臨床症狀加重,往往會造成混合感染,引起暴發流行,造成重大損失。目前,對該類疫病尚無特效藥物治療方法,隻有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綜合采取免疫、檢疫、隔離、淘汰、淨化等措施,才能予以根除。

1、嚴格引種檢疫,定期檢測監控。首先不得從陽性場引種,嚴禁引入隐性感染的後備種群。引種時對拟引豬必須進行頭頭檢測,确定無野毒陽性和gE抗體為陰性,方可啟運。種豬入場後,仍需隔離觀察至少45天,無問題後才能入群。如果購買的是免疫後的商品仔豬,則需要檢測gB與gE抗體。當gE抗體陰性、gB抗體陽性,即可認為群體免疫合格,方可購買引進。對本場自留種豬群,也需要定期做血清學鑒别檢測,确認為陰性者,繼續留作種用;如發現野毒感染、血清學陽性豬,應及時隔離淘汰,以保持豬群無野毒感染。

2、正确選擇疫苗,科學免疫接種。

3、強化消毒滅源,确保生物安全。近年來,随着各類養殖業(包括家養動物與野生動物)的蓬勃發展,市場流通與交易頻繁,對豬場生物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定期消毒滅源,強化封閉管理,阻斷傳播鍊條至關重要。

4、加強飼養管理,綜合保健預防。提升豬場管理水平,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保持合理密度,供給均衡營養,實施階段優飼,能夠增強豬群抗病力,減低應激反應,提高生産繁殖性能。在強化上述措施的同時,針對性地實施保健預防,能夠有效減輕發病症狀,控制并發或繼發感染,降低PRV與PCV-2的發生與傳播,提高仔豬成活率,促進健狀生長。

5、确定淨化方案,建立無病豬群

據了解,許多發達國家由于重視淨化工作,目前發病率明顯下降,有的甚至已經根除,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近年來,豬僞狂犬病在國内重新擡頭,不少常規免疫的陰性豬場在短時間内轉陽,引種成為重要發病源頭,而育肥豬轉陽往往是豬場發病的開始,因此,開展僞狂犬病區域淨化和育肥豬群轉陰工作,最終建立新的無病豬群已成為關鍵。

power by 88888av 2025-11-21 02: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