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sritiqdi
産氣莢膜梭菌是一種常見于動物腸道内的革蘭氏陽性棒狀細菌,其産生的α、β(1、2)毒素是引起新生1周齡内仔豬腹瀉(仔豬紅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3日齡以内的仔豬發病率最高,以血性下痢和小腸後半段彌漫性出血或壞死變化為特征。該病菌引起的仔豬腹瀉具有發病急、病程短、易反複、死亡率高、覆蓋地域廣等特點,同群發病率高達100%,死亡率超70%,對養豬業生産危害極大。
1 病原毒素類型與流行病學
産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是一種常見于動物腸道内的革蘭氏陽性厭氧孢子形成的棒狀細菌,該菌雖然是腸道内長期定植的正常菌群之一,但是環境中的毒力菌株進入動物腸道後能夠取代腸道内定植的常在産氣莢膜梭菌,或者轉移攜帶編碼毒素基因的質粒至常在菌株,将常在菌株轉變成潛在的腸道緻病菌。
研究發現,産氣莢膜梭菌能夠産生多種緻病性毒素。根據其産生的毒素類型組合可分為A、B、C、D、E、F、G等7種類型。目前在該菌中已經鑒定出了Plc、Cpb、Etx、Iap、Cpe、NetB、Cpb2、Lam和Pfo等至少20個編碼毒素與毒素酶的基因,這些毒素具有強大的侵襲能力,可以通過血液循環對動物機體産生損害。
産氣莢膜梭菌的傳播介質包括飼料、污水、土壤以及腐爛的植物、人和動物的創口等部位的污物,患病動物和人的糞便是最重要的傳染源之一。在一些受産氣莢膜梭菌污染的養殖場,可以從新鮮糞便樣品、籠具、墊料、飲用水、靴子、排風扇和蒼蠅等分離出産氣莢膜梭菌。存在于母豬糞便中少量的産氣莢膜梭菌經口進入新生仔豬腸道後,可快速生長,形成優勢菌群,造成仔豬腹瀉。因此,切斷産氣莢膜梭菌的傳播路徑非常重要。
2 綜合防控與治療措施
産氣莢膜梭菌的傳播介質甚多,豬場一旦感染該病,不僅根治起來比較困難,而且能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大大降低生産效益。因此,在當今限抗禁抗令之下,防治産氣莢膜梭菌引起的仔豬腹瀉病,仍需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在控制傳播源、切斷傳播途徑、優化飼料配方、确保腸道健康、培育抗性豬品種或品系等方面采取綜合性措施加以防範。
2.1 加強日常消毒,确保生物安全
産氣莢膜梭菌的傳播介質很多,在一些受産氣莢膜梭菌污染的豬場,可以從新鮮糞便、籠具、墊料、飲水、靴子等部位分離出産氣莢膜梭菌,特别是存在于母豬糞便中的少量産氣莢膜梭菌經口進入新生仔豬腸道後,可快速生長,形成優勢菌群,引起仔豬腹瀉。因此,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要将封閉式生産管理和消毒衛生工作貫穿于養豬生産的各個環節。
比如,嚴格控制外來人員、車輛、貨物等随意進入;生産人員進入場區須更換工作服和鞋帽,并定向流動,不準串舍;平時做好場區、豬舍、用具及環境的日常消毒,經常保持圈舍清潔幹燥,及時清理糞尿和污物,并徹底進行無害化處理,特别是要加強産前産後産房和保育舍的清洗和消毒,以控制傳播源、切斷傳播途徑,最大限度确保生物安全。
2.2 接種對應疫苗,減少或禁止抗生素使用
大量研究和實踐證實,在減抗和禁抗的時代背景下,疫苗接種是目前防治仔豬産氣莢膜梭菌感染性腹瀉的最有效措施,目前有關疫苗預防仔豬産氣莢膜梭菌感染性腹瀉的研究與應用已取得較大進展,可以根據病原毒素類型而選擇對應的疫苗,按照程序預防接種。
同時,由于抗生素可通過吸收進入腸道,改變腸道菌群組成,導緻腸道正常菌群比例失衡,其中對該抗生素不敏感的細菌會大量繁殖,成為腸道優勢菌群。大量試驗證實,抗生素的使用對産氣莢膜梭菌繁殖和産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可誘發仔豬産氣莢膜梭菌性腹瀉病的發生,因此,在飼養和治療環節,均應減少或禁止抗生素的使用。
2.3 供給生物發酵飼料,調節胃腸道pH值
研究發現,提高胃内pH的抗酸藥是造成産氣莢膜梭菌相關性腹瀉的誘發因素。在體外培養中,pH6.5-7.5是産氣莢膜梭菌生長和α、β1、β2、ε毒素産生的最佳pH條件,可推測導緻胃腸道pH升高的影響因素都可能是促進産氣莢膜梭菌在腸道定植、生長和産毒,最終引起仔豬腹瀉的發生。
因此,全程飼喂生物發酵飼料(如播恩雙酸TTT教槽料、SFF哺乳母豬料),能夠調節胃腸道pH值,維持腸道健康,減少産氣莢膜梭菌的數量,降低仔豬腹瀉的發生率。
2.4 調整飼料配方,适當增加蛋氨酸減少甘氨酸
飼料營養不均衡,會導緻腸道正常菌群失調,引起腸道内産氣莢膜梭菌大量繁殖。研究發現,一些可引起胃腸道可消化性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酸性黏蛋白富集的因素或可中和腸道蛋白酶的物質均可成為促進産氣莢膜梭菌病暴發的因素。如動物實驗顯示,富含蛋白的飼料可導緻動物腸道内産氣莢膜梭菌豐度增高,而蛋氨酸可降低腸道中産氣莢膜梭菌的數量,而甘氨酸可增加腸道中産氣莢膜梭菌數量,提高動物死亡率。由此可見,蛋白種類和來源對腸道中産氣莢膜梭菌數量有一定的影響,提示可以利用通過改變飼料蛋白來控制産氣莢膜梭菌腹瀉病的發生。
2.5 飼喂微生态制劑、益生素調控
微生态制劑通過競争利用營養物質、降低環境pH或産生抗菌物質來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不同益生菌株對産氣莢膜梭菌抑制作用活性不同,如糞鍊球菌、蠟樣芽孢杆菌等可抑制産氣莢膜梭菌生長,酵母不抑制産氣莢膜梭菌生長,但抑制産氣莢膜梭菌産毒。動物實驗發現,有益菌經口飼喂小豬,可在腸道内定植,有效降低腸道内産氣莢膜梭菌定植數量。體外實驗也發現,乳酸杆菌與産氣莢膜梭菌共培養,可通過改變培養液pH降低β2毒素的表達量。
而益生素主要是一些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它們能夠選擇性地促進結腸内無害細菌的生長和活性,直接影響宿主,順利地改變結腸内的微生物群落,進而促進腸道的總體健康。這些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能夠被乳酸杆菌和雙歧杆菌發酵,變成可降低腸道内pH的短鍊脂肪酸,達到抑制病原菌生長的目的。
2.6 對症選用敏感藥物防治
實踐證明,常用抗生素如那西肽、恩拉黴素、氨苄青黴素、杆菌肽鋅等藥物對仔豬産氣莢膜梭菌感染性腹瀉均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可以根據需要而選擇,但在治療中應控制用量和療程,避免濫用。如在飼料中添加那西肽可有效抑制仔豬腸道中産氣莢膜梭菌的繁殖,最适添加量為2.5~10mg/kg體重;同時,在飲水中添加綠益态等電解多維,可以改善腸道有益菌環境,提高抗病力;此外,對症采用強心補液療法,如對大群仔豬可給予口服補液鹽讓其自由飲用,也可内服葡萄糖甘氨酸電解質溶液,以緩解腹瀉脫水和酸中毒以及繼發感染。